琉璃的宝石 11

同学们热烈讨论着选课,濑户同学已经明确目标,选择了地学和化学,立志成为一名学者,她解释说研究矿物离不开化学知识。葵则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了世界史、地理B和音乐。而琉璃却对未来一片茫然,迟迟未能做出决定,她坦言自己只是单纯喜欢漂亮的石头,对如何规划未来感到困惑,不明白同学们为何能如此清晰地选择自己的道路。

在一次实践活动中,大家讨论着如何将石头打磨得像市售蛋白石一样闪亮,甚至有人幻想拥有一台研磨机就能随心所欲地制作宝石。当提到荒砥学姐随教授前往美国参加学会时,濑户同学也表达了希望未来能去那样的地方深造的远大志向。随后,伊万里姐向琉璃展示了制作薄片标本的精妙之处,这需要将石头打磨到0.03毫米,比头发丝直径的一半还要薄,以便透过光线观察石头内部的秘密,了解其诞生和形成过程。琉璃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主动请求伊万里姐传授技艺,并在指导下小心翼翼地完成了切割、粗磨、粘贴和精磨等一系列步骤。

当她通过偏光显微镜观察时,眼前的景象令她惊叹不已——普通的石头在显微镜下呈现出彩绘玻璃般绚丽的色彩,每一块都是独特的矿物结晶。伊万里姐解释说,偏光显微镜能使不同的矿物呈现不同的颜色,这并非显微镜赋予的,而是矿物本身双折射性质导致的光线干涉现象。通过比较两块来自同一产地但颜色不同的萤石薄片,琉璃发现其中一块多了一种矿物。伊万里姐推测,尽管产地相同,但历经数万年,地下环境的变化可能改变了供给岩石的成分,强调研究矿物必须探究其母岩。她还阐述了“聆听自然之声”的重要性,即有目的地主动获取信息,而非被动等待,从而更准确地理解自然。琉璃深受启发,询问伊万里姐是否能通过这种方式找到蓝宝石的诞生之地。伊万里姐指出,目前所见的母岩只是将蓝宝石带到地表,真正的孕育之岩早已熔化消失,寻找蓝宝石的诞生地和未熔化的母岩是当前的研究课题,但深挖地下不现实。然而,她提出了一种可能,即在岩浆完全熔化之前冷却的地方,可能还残留着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母岩。

在伊万里姐的帮助下,琉璃通过偏光显微镜观察,发现蓝宝石发出独特的微弱蓝光,这与双折射产生的色彩不同。她由此成功辨认出未发出蓝光的晶体并非蓝宝石,并找到了带有菱形花纹、裂痕沿两个方向延伸的方解石,这正是未完全熔化的蓝宝石母岩。虽然只找到了一小块,但这已是巨大的突破。琉璃激动地决定要走出实验室,亲自前往蓝宝石的采掘现场,寻找更大块的母岩。

在采石地,她们成功凿取了蓝宝石,琉璃感受到了亲手采到宝石的喜悦。她提出通过结晶大小来判断母岩,认为在相同环境和原料充足的条件下,矿物结晶尺寸会接近,因此大尺寸结晶的区域可能指示着母岩的存在。在寻找过程中,琉璃发现自己竟然放下蓝宝石,如此努力地寻找其他石头,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最终,她找到了一块白色的石头,通过滴加盐酸观察到冒泡溶解的现象,伊万里姐确认这是一种结晶化的石灰岩,也就是方解石块。伊万里姐解释说,石灰岩主要由珊瑚或贝壳的碳酸钙构成,经过岩浆加热,其中含有的铝形成了蓝宝石,然后被带到地表。琉璃为这些石头和母岩所经历的不可思议的旅程而感叹,感觉自己对它们有了更深的理解。

然而,琉璃很快注意到,同一产地的蓝宝石结晶大小差异巨大,这与伊万里姐之前提到的“相同地方形成的矿物大小会差不多”的观点相悖。伊万里姐认为这可能与她研究萤石的情况类似,即漫长的时间可能会导致环境变化。琉璃指出,她们目前找到的母岩上的蓝宝石都很小,若要深入比较,必须找到附着有大块蓝宝石结晶的母岩。于是,她决定前往悬崖对面,认为下方的矿脉可能孕育着不同状态的蓝宝石。在悬崖下,她发现了一座名为“青龙儿神社”的古老祭祀地,上面记载着神社供奉的御神体是龙的部分遗骨。琉璃联想到“青龙”可能指的就是蓝宝石,兴奋地叫来伊万里姐,猜测这座山的神明可能与蓝宝石有关。

经过一番努力,她们终于找到了一块附着着大块蓝宝石结晶的母岩,但它并非方解石,而是带有黑色条纹的片麻岩。琉璃凭借所学知识,认出这是在地下受热加压形成的片麻岩特征。伊万里姐进一步说明,富含铝的片麻岩(可能由海底泥质形成)在岩浆热量影响下,是孕育蓝宝石的有利环境。她感慨日本稀有的蓝宝石产地竟然有两处地质环境重叠混合,并指出如果当初仅仅满足于采到蓝宝石,没有继续探究其背后的真相,她们就不会有这次发现。

琉璃感叹自己终于“看到了石头背后的事物”。朋友们惊讶于琉璃如今能进行如此专业的矿物研究,而濑户同学则透露琉璃即使在假期也努力学习。虽然朋友们提醒她曾说不想成为学者,琉璃仍谦虚地认为自己的行为只是“寻宝”,而非像凪姐那样专业严谨的“研究”。然而,她接着表达了内心的转变,表示在听过专业人士的讲解、亲手采到蓝宝石、并一步步追寻到石头背后的真相后,她觉得这些石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美丽。因此,她决定未来要继续深入了解关于石头的一切,只为能比现在更深层次地领略它们的美。朋友们都认同这很符合琉璃的风格,而琉璃也重申,无论如何,她最喜欢的依然是漂亮的石头,只不过现在,她对“漂亮”的理解更加丰富和深刻了。

琉璃成功将一块蛋白石打磨得光彩夺目,达到了市面上宝石的品质。她感叹若能拥有一台自己的研磨机,便可随心所欲地制作各类宝石,甚至想为远在美国参加学术会议的荒砥学姐(凪姐)再制作一枚。此时,伊万里姐却在尝试将一块石头磨制成薄片时,不慎将其完全磨损。她解释道,制作厚度仅为0.03毫米的极薄石片,是为了能够透光观察石头内部蕴藏的信息,例如它的诞生之地和形成过程。

琉璃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请求伊万里姐教授薄片制作技艺。伊万里姐详细讲解了整个繁琐的流程:首先需要将原石切割,然后使用三种不同的研磨剂逐步将其断面打磨至光滑。接着,将打磨好的石片粘贴到载玻片上进行二次切割,最后再用三种研磨剂进行精细的打磨抛光,直到厚度精确达到0.03毫米。

完成薄片制作后,琉璃通过偏光显微镜观察,被眼前如同彩绘玻璃般的景象深深震撼,惊叹于普通的石头竟能展现出如此不凡之美。伊万里姐解释说,这些斑斓的区域是矿物结晶,偏光显微镜能够使不同的矿物呈现出独特的颜色,极大地便利了观察和鉴定。她演示了当抽掉一块偏光板时,所有矿物都变得透明无色。伊万里姐进一步阐明,这些色彩并非偏光板所赋予,而是源于各种矿物自身固有的双折射特性。当两片偏光板夹住矿物时,通过矿物的光线会发生分离与干涉现象,从而形成我们所见的各种绚丽色彩,使其看起来宛如一件件精美的彩绘玻璃艺术品。

接着,伊万里姐用两块来自同一产地但颜色不同的萤石薄片为例,让琉璃观察并找出差异。琉璃发现其中一块似乎多了一种矿物。伊万里姐指出,这表明它们的母岩存在细微差别,可能是在数万年的时间跨度里,地下环境发生改变,导致岩石所获取的成分也随之变化。她强调,研究矿物离不开对母岩的深入调查。自然界信息庞杂,关键在于主动且有目的地获取所需信息,这便是“聆听自然之声”。

琉璃好奇地问,如果她也能“聆听”到这种声音,是否就能找到蓝宝石真正的诞生之地。伊万里姐解释,他们目前采集到的母岩仅是蓝宝石的搬运者,并非其形成之地,真正的母岩早已熔化消失。当前的挑战是寻找蓝宝石的诞生地和获取真正的母岩,即便无法深挖地下,仍有可能在现有岩石中找到未完全熔化、显微镜下可见的母岩残余。琉璃在显微镜下观察蓝宝石薄片,发现其发出不同于双折射的隐约蓝光,这帮助她区分了蓝宝石与非蓝宝石结晶,并最终找到了带有裂痕和菱形花纹的方解石,这正是未完全熔化的蓝宝石母岩残片。

这次突破让琉璃备受鼓舞,她决定不再局限于显微镜下,而是要前往蓝宝石的采集地,寻找更大块的母岩。回到采集点,琉璃和伙伴们成功采集到更多蓝宝石。琉璃提出可以通过结晶大小来判断母岩,因为在相同环境和原料充足的情况下,矿物结晶的尺寸会趋于一致。她开始放下对蓝宝石的执着,转而积极寻找其他可能含有大颗蓝宝石结晶的母岩。经过一番搜寻,琉璃发现一块白色石头,用稀盐酸测试后冒出气泡,确认为结晶化的石灰岩,即方解石块。伊万里姐解释,石灰岩主要由碳酸钙构成,是海底沉积物经挤压形成,其中富含的铝在岩浆加热作用下,最终形成了蓝宝石并被带到地表。

然而,琉璃注意到,同一产地的蓝宝石结晶大小却差异悬殊。伊万里姐猜测这与她研究萤石的情况类似,可能是数万年间环境变化所致。但琉璃指出,他们目前找到的方解石只附着着小块蓝宝石,为了验证这一假设,必须找到附着有大结晶蓝宝石的母岩进行对比。于是,琉璃独自前往对面的悬崖峭壁寻找。她在那里发现了一座名为“青龙儿神社”的遗迹,石碑上记载着其供奉的“青龙骨”是山神的御神体。琉璃灵光一闪,认为“青龙”很可能指的就是蓝宝石,这意味着她可能找到了一个全新的、蕴藏大块蓝宝石的产地。

她们成功地从崖壁上开凿出了一块巨大的岩石。这块岩石上附着着大块的蓝宝石结晶,但其母岩并非方解石,而是带有黑色条纹的片麻岩。伊万里姐解释,这种粗大结晶颗粒和条纹结构是片麻岩在地下经受高温高压的特征,若其富含铝,则很可能由海底泥质形成。泥岩在岩浆热量影响下,被认为是容易孕育蓝宝石的环境。伊万里姐感叹,在日本这片土地上,竟有两处不同的蓝宝石产地重叠混合,这若非她们执着于探究石头背后的真相,可能永远不会发现。

琉璃感觉自己终于看到了石头深藏的奥秘。她兴奋地计划下次带凪姐来参观这个“超级厉害的地方”。尽管她仍然谦虚地将自己的探索定义为“寻宝”而非专业“研究”,但她也承认,听着专业人士的讲述,亲手采集蓝宝石,并一步步追寻到石头背后的真相,让她觉得那些普通的石头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美丽。琉璃决定未来将继续深入了解石头,以便更透彻地欣赏它们的美。她最后总结道,自己依然最喜欢那些“漂亮的石头”。

为了深入了解矿物的起源,伊万里姐展示了两块产自相同地点但颜色各异的萤石薄片。其中一块萤石薄片内含有一种独特的矿物,这让她推断可能是地下环境在数万年间发生变化,导致母岩成分随之改变。她强调,研究矿物必须探究其母岩,并提出了“聆听自然之声”的重要性,即有目的地主动获取信息,而非被动等待。琉璃对此好奇,询问这是否意味着她也能找到蓝宝石的诞生之地。然而,伊万里姐解释说,他们目前手上的蓝宝石母岩仅仅是将其带到地表的载体,与蓝宝石的实际形成过程无关。真正孕育蓝宝石的原始母岩早已在高温下熔化消失,寻找蓝宝石真正的诞生之地以及从中获取原初母岩,正是当前研究面临的巨大挑战。伊万里姐进一步指出,在母岩完全熔化之前,岩浆可能已经冷却,因此仍有可能在显微镜下发现微小的母岩残留物。在伊万里姐的指导下,琉璃通过偏光显微镜观察,成功识别出蓝宝石未完全熔化的母岩。她发现蓝宝石发出微弱的蓝光,而周围不发蓝光、带有菱形裂痕的晶体则是方解石,这正是他们寻找的母岩。尽管只发现了微小的母岩样本,琉璃意识到这对于深入研究而言远远不够。她坚信如果能找到更大块的母岩,将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于是,她下定决心,再次踏上前往蓝宝石采集地的实地考察之旅,期望能找到更多、更大的蓝宝石母岩。

在蓝宝石采集地,琉璃和伊万里姐利用工具成功凿取蓝宝石,琉璃亲身体验到采石的乐趣,并惊喜地发现枯叶下随处可见闪耀的蓝宝石。为了寻找蓝宝石的母岩,琉璃提出一个假设:在相同环境和充足原料条件下,矿物晶体的大小会趋于一致,因此如果能找到结晶颗粒较大的石头,那很可能就是真正的母岩。在随后的实地考察中,她们发现了一块神秘的白色石头。伊万里姐当场用稀盐酸进行测试,发现石头立即冒泡溶解,从而证实这块白色石头很可能是结晶化的石灰岩,即矿物学上的方解石块,确认了它是蓝宝石的母岩之一。伊万里姐进一步解释了蓝宝石的形成原理,指出石灰岩是由海底沉积物(通常由珊瑚或贝壳构成)在地壳运动中受挤压形成的岩石,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当这些石灰岩中包含的铝元素被炽热的岩浆加热后,便会结晶形成蓝宝石。她感慨这些母岩和蓝宝石都历经了漫长而不可思议的地质旅程才得以呈现。

在对已采集到的蓝宝石样本进行深入研究时,琉璃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疑问:既然同源矿物的晶体尺寸理应相近,为什么她们发现的蓝宝石晶体大小却差异显著?她与伊万里姐讨论,这可能与伊万里姐之前在萤石研究中提出的“地下环境在漫长岁月中发生变化”的假设有关。为了验证这一推论,她们意识到必须找到附着有大型蓝宝石晶体的母岩,因为目前发现的方解石母岩上只有小块蓝宝石。琉璃决定独自前往悬崖对面进行探索。

在悬崖底部,琉璃意外发现了一处名为“青龙儿神社”的古老遗迹。她从神社的记载中读到,其供奉着“青龙的骨头”。琉璃立刻猜测“青龙”可能正是当地对蓝宝石的古老称谓,激动地呼唤伊万里姐前来。两人在神社附近果然有了惊人的发现:一块附着着巨大柱状蓝宝石的全新母岩。这块岩石呈现出白色与黑色交织的条纹状特征,经过伊万里姐的辨认,确认为片麻岩。

伊万里姐解释说,片麻岩粗大的结晶颗粒和独特的条纹结构是其在地下深处经受高温和高压变质作用的产物。她进一步阐述了这种片麻岩形成蓝宝石的原理:如果片麻岩富含形成蓝宝石所需的铝元素,那么它很可能起源于海底泥质沉积物。而这些受岩浆热量影响的泥岩,正是孕育蓝宝石的理想环境。

面对这一发现,伊万里姐感慨万千。她指出,在日本本就稀有的蓝宝石产地中,竟然能够同时发现两种成因截然不同的母岩——方解石和片麻岩——并在此地交错共存,实属罕见。她深有感触地表示,如果她们仅仅满足于采集到蓝宝石便停止探索,没有执着于追寻其背后的形成真相,那么这一重要的地质奥秘将永远不会被揭示。琉璃和伊万里姐的坚持与好奇心,最终让她们得以窥见这片土地蕴藏的深刻地质故事。

琉璃起初对未来的学业方向感到迷茫,仅凭对“漂亮石头”的单纯喜爱而未定专业。然而,当她接触到将原石研磨至半根头发丝厚度,以便通过透光观察其内部结构、诞生之地和形成过程的专业技术后,她的兴趣被深深激发。在伊万里学姐的指导下,她学会了制作岩石薄片,并首次通过偏光显微镜看到了矿物结晶如彩绘玻璃般绚烂的景象,了解到不同矿物在偏光下会呈现不同颜色,以及这些色彩源于矿物自身的双折射性质。伊万里学姐进一步解释说,自然界的信息庞杂,重要的是主动、有目的地去获取信息,这便是“聆听自然之声”。琉璃受此启发,渴望找到蓝宝石的真正诞生地。虽然得知蓝宝石的原生母岩多已熔化消失,但伊万里指出仍可能在现有岩石中找到微观残留。在观察蓝宝石薄片时,琉璃通过关闭偏光板,发现了蓝宝石特有的微弱蓝光,这与双折射产生的颜色不同。她惊喜地在薄片中找到了一块带有菱形裂痕、不泛蓝光的方解石结晶,确认这就是蓝宝石未完全熔化的母岩。这个发现让琉璃备受鼓舞,意识到即使是微小的线索也具有巨大的价值,并决定走出实验室,亲自前往蓝宝石的采集地寻找更大的母岩样本。她成功地在野外采集到蓝宝石,并根据结晶大小一致的原理,推断母岩中也应含有大颗粒结晶。她发现了一种白色石头,经盐酸测试后确认其为方解石块,即结晶化的石灰岩。她了解到石灰岩由海底沉积物(如珊瑚和贝壳)形成,其中所含的铝在岩浆加热下,最终形成了蓝宝石,这些宝石随地质变动被带到地表,经历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漫长旅程。随后,琉璃注意到同一产地的蓝宝石结晶大小不一,这与伊万里学姐关于萤石的发现类似,可能意味着数万年来地下环境发生了变化,导致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母岩。为了验证这一假设,她们继续寻找附着有大块蓝宝石结晶的母岩。琉璃在悬崖下的一处古老神社遗迹“青龙儿神社”发现线索,推测“青龙骨”可能指的就是蓝宝石。在那里,她们惊喜地找到了一块附着着大颗蓝宝石的母岩,其带有黑色条纹的片状结构表明它并非方解石,而是片麻岩。这种片麻岩是由富含铝的海底泥质在地下经受高温高压变质而成,也是孕育蓝宝石的理想环境。琉璃感叹,日本为数不多的蓝宝石产地竟然同时存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地质条件。这次深入的探索让琉璃觉得自己“终于看到了石头背后的事物”,对矿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她谦逊地认为自己的探索充其量只是“寻宝”,而非专业学者的研究。然而,在听取专业人士的讲解、亲手采集蓝宝石并一步步追寻石头背后真相后,她发现同样的石头在她眼中变得比以前更加美丽。她表示未来仍渴望继续了解关于石头的一切,以便能更深入地欣赏石头的美丽,并重申,下次她想找的依然是“漂亮的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