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的宝石 06

角色们对寻找蓝宝石满怀期待,但最初的搜索并未带来任何发现,让他们感到些许失望。琉璃展现了她细致入微的调查能力,她沿着河流从下游向上游追踪蓝宝石的踪迹。通过严谨的排除法,她成功将可能的蓝宝石来源区域精确地锁定在F分叉的左侧,因为在G分叉及其以上区域均未发现蓝宝石的存在。伊万里和凪对琉璃详尽而可靠的记录赞不绝口,肯定了她的努力,并决定三人一同深入目标区域进行实地勘探。

在前往山区的途中,他们首先前往龙穴町著名的青龙儿神社祈求好运。伊万里查阅神社历史,了解到其始建于天保七年,起源于因求雨而过度侵扰山林,激怒了龙族,导致狂风暴雨和山崩。随后,一条幼龙现身,承诺平息灾祸,但要求人们世代供奉其灵魂。幼龙消失后,暴风雨骤停,入山者发现了幼龙的遗骸。这个故事引出了对神社御神体可能是龙骨的猜测,但凪理性地认为那更可能是熊骨,让伊万里有些扫兴。

进入山区后,团队在选择路径时,琉璃通过辨认泥岩的存在,明确指出泥岩是水底沉积形成,与蓝宝石在地下岩浆中形成的条件截然不同,因此有泥岩的区域不可能有蓝宝石,从而决定转向地图上标记的左侧区域。在继续探索时,他们意外发现了一个地形图上未标记的小悬崖。伊万里坚持认为即使是这样的小地形也必须调查,不能因为其规模小而忽视,她强调了“自以为调查过”的心态是最危险的,并以自己过去在萤石调查中的教训警示大家。由于悬崖难以攀爬且落叶覆盖使得观察滚落石块变得困难,琉璃提出应优先检查河沙,以更有效地缩小产地范围。凪和伊万里采纳了琉璃的建议,认为盲目探索效率低下。

在准备检查河沙样本时,伊万里坚持必须保持沙量不变,以确保琉璃之前记录的实验条件和结果的可靠性,避免因条件改变而产生新的疑问。凪也强调只有可靠的记录才能导向正确的结论,并再次称赞琉璃的笔记做得很好。然而,琉璃听后突然感到不安,开始怀疑自己记录的可靠性,回忆起伊万里关于“自以为调查过”的警示,她决定立即重新检查所有记录和样本。重新检查后,琉璃发现了一个采集点本应有十袋沙,却只标记了九袋,这意味着她可能遗漏了一个样本。当她检查之前被忽略的沙子时,意外地发现了一颗蓝宝石。这颗蓝宝石竟然来自F分叉处——一个此前被判断为没有蓝宝石的区域。这个新发现意味着蓝宝石可能同时存在于两条河流中,让团队感到困惑。

凪通过分析,解释说如果蓝宝石产地位于两条河流分界线(山脊线)上的某处,滚落的石块就可能落入任何一条河流。这个发现将搜索范围从一个面(区域)缩小到了一条线(山脊),极大地提高了找到产地的可能性。琉璃为此前的疏漏感到自责,但伊万里和凪鼓励她,指出正是因为她严谨的记录和自我检查,才发现了错误并推动了进展。团队因此重新振作,誓要找到蓝宝石产地。

他们沿着山脊线继续寻找,琉璃很快发现了一块被岩浆烧过的泥岩——角岩。她解释说,虽然角岩本身不含高品质蓝宝石,但它的存在意味着附近有岩浆侵入,而高品质蓝宝石恰恰是在地下深处、岩浆缓慢冷却并有适量杂质和足够空间的环境中形成的。因此,角岩是蓝宝石产地接近地表的有力指示。尽管最初他们误以为角岩是原地生成,但很快意识到它是从上方滚落下来的。接着,他们发现了一块含有大量蓝宝石的滚石,这证实了这座山中确实存在着规模惊人的蓝宝石产地。

沿着滚石滚落的痕迹,他们注意到多棵被巨大力量撞断的树木,最终循着痕迹,琉璃意外滑倒,发现了一个充满角岩的区域。此处正是那颗富含蓝宝石的滚石的来源。团队立刻开始挖掘,很快便找到了嵌在岩石中的蓝宝石,大家欣喜若狂。凪解释说,这些蓝宝石很可能是在地下深处形成后,被上升的岩浆裹挟并带到了接近地表的地方,随后地表侵蚀才使其显露出来。她指出,蓝宝石周围的岩石缺乏其他矿物结晶,是因为岩浆在浅层快速冷却,没有为其他晶体生长提供条件,这进一步支持了蓝宝石是“被运载而来”的理论。凪还分享了她对地质学的热爱,强调了通过岩石能窥见广阔世界的奥秘。她特别感谢琉璃的努力,认为正是琉璃的坚持才让他们最终走到这里。

在继续挖掘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块刻有“青龙儿神社”字样的石碑,证实了这座神社曾经位于此地。伊万里查阅旧地图后,猜测“青龙”很可能指的就是蓝宝石,而神社的御神体——所谓的“青龙骨”——其实是从这里带走的蓝宝石。她进一步推测,为了阻止人们继续侵扰山林,神社可能才被迁往了现在的山下位置,以避免“激怒龙神”。凪对此表示,古人面对宏大的自然现象,缺乏科学解释,便将蓝宝石的突然出现或山体滑坡等现象归结为超自然力量,从而“透过蓝宝石看到了龙”。她也反问琉璃,通过这些石头,琉璃又看到了什么。最终,蓝宝石的采集工作圆满结束。伊万里在整理论文时,发现自己总是忍不住加入与蓝宝石主题无关的萤石研究内容,凪则理解她,指出许多细节往往在采集后的深入调查中才能真正发现。

琉璃对蓝宝石的初期探查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她沿着河流逆流而上,仔细记录了蓝宝石的分布情况,发现在F分叉的左侧有蓝宝石,但在G分叉及其以上区域则没有发现。这使她初步判断蓝宝石的产地位于F和G分叉之间。她的详尽记录受到了肯定,大家决定进行实地勘探。

在前往山区之前,一行人来到龙穴町的青龙儿神社祈福。龙穴町以日本三大龙穴闻名,流传着众多与龙相关的传说,如龙王渊和龙镇瀑布。在神社,他们查阅了碑文,了解到神社的起源:古时人们为求雨频繁入山,激怒了龙族,引发了持续多日的狂风暴雨和山崩。随后,一条幼龙现身,提出平息灾害的条件是人们世代供奉其灵魂。幼龙消失后,风暴立即停止,入山者后来发现了幼龙的遗骸。凪对这个传说进行了科学解读,认为所谓的“龙骨”很可能只是熊的骨头,这让憧憬传说的琉璃略感扫兴。

进入山中勘探,他们最初根据琉璃的记录,排除了有泥岩出现的区域,因为泥岩这种沉积岩与蓝宝石这种在地下深层岩浆冷却形成的矿物,其形成环境截然不同。然而,他们很快遇到了一张地图上未标注的小型悬崖,这让他们认识到地形图并非完全精确,并提醒他们不能因“自以为已经调查过”而错过任何线索。伊万里也分享了她之前在萤石调查中因这种心态而犯错的教训。由于山上落叶覆盖严重,寻找滚落的蓝宝石效率低下,琉璃提议改变策略,通过调查河沙来精确锁定产地。

在接下来的河沙筛选过程中,琉璃突然对自己的记录产生了不安,她回忆起“自以为调查过”的危险性,决定重新检查之前的沙袋。结果发现其中一个采集点(F地点)少了一个沙袋的标记,而在这个之前漏掉的沙子中,她竟然找到了一颗蓝宝石。这个意外的发现推翻了她之前的判断,即F地点没有蓝宝石,意味着两条河流中都出现了蓝宝石。凪随即根据岩石在山中滚落的原理,重新分析了蓝宝石的来源,指出如果产地位于山脊线上,蓝宝石就会滚入两条河流。这使得搜索范围从一个区域缩小到G分叉口前的一条山脊线。

他们沿着新的目标山脊线继续寻找,最终发现了被岩浆烧灼过的泥岩——角岩。凪解释说,角岩是接触岩浆形成的变质岩,它的存在意味着蓝宝石产地就在附近,尽管高质量的蓝宝石本身需要更深的地下环境才能形成。虽然最初发现的角岩是滚落下来的,但他们很快在一个被滚石撞倒的树木附近,找到了含有蓝宝石的岩石,证实了这座山中确实存在规模惊人的蓝宝石矿脉。

在挖掘蓝宝石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块刻有“青龙儿神社”字样的石碑。凪通过查阅旧地图得知,这座神社原址就在山中。这让他们大胆推测,传说中的“青龙”很可能指的就是这些蓝宝石,而神社供奉的“幼龙遗骸”正是从这里取走的蓝宝石。为了避免再次“激怒龙族”,神社才被迁往山下。凪进一步阐述,古人在面对宏大而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时,会将山体滑坡后突然显露的闪烁蓝宝石,解释为某种超自然的存在——龙。通过这些蓝宝石,古人看到了他们心中的龙。

随着蓝宝石的成功采集,探查工作圆满结束。凪提醒大家,在撰写论文时,应精简内容,聚焦主题,不要将所有发现都堆砌进去,并借此引出了伊万里之前在萤石研究中过于冗余的经历。她强调,即使现场工作结束,许多细节仍会在后续的调查中被发现,这是一个持续学习和发现的过程。

在一次深入山区的探险中,团队首先在一条岔路口发现了泥岩。凪解释说,蓝宝石是由地下岩浆冷却凝固而成,而泥岩是水底沉积物经过压力固结形成的沉积岩,两者在地质上的形成环境截然不同,因此在有泥岩的地方几乎不可能发现蓝宝石。他们由此判断该区域没有蓝宝石,并将搜索方向转向了地形图的左侧区域。

随后,团队遭遇了一处地图上没有标记的悬崖,这让琉璃和伊万里感到困惑。凪解释说,这是因为该悬崖的宽度不足以达到地图标注的最低要求(高低差3米以上且宽度75米以上)。伊万里借此机会强调了全面细致调查的重要性,指出即使是再微小的细节也可能隐藏着关键线索,告诫大家不要因为自以为已经调查过而忽略任何可能性。鉴于山区地面覆盖着厚厚的落叶,难以直接观察地表岩石,琉璃提出了一个更高效的策略:转而调查河流中的沙土。她认为,如果能精确锁定含有蓝宝石的沙土来自哪一座山,就能更精准地缩小产地范围,这个提议得到了团队的采纳。

在进行河沙调查并整理记录时,琉璃突然感到不安,回想起伊万里之前关于“自以为调查过了”这种心态的警告。她决定重新仔细核对所有的记录,以确保其可靠性。她的严谨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突破:她发现自己在F地点漏掉了一袋沙子,而这袋沙子中竟然含有一颗蓝宝石。这个发现颠覆了他们最初的判断,即F地点没有蓝宝石,这使得蓝宝石的来源变得模糊,仿佛河流在逆流而上。凪根据这一新发现,重新分析了蓝宝石在山体中向下滚落的路径,推断出产地并非某个广阔区域,而是沿着山脊线延伸的一小段特定范围,从最初被排除的河流右侧区域到蓝宝石消失的G分叉口之前的区域。这一精确的定位大大缩小了搜索范围,让大家看到了找到产地的希望。伊万里肯定了琉璃主动纠正错误、确保记录准确性的做法,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过程。

带着新的线索,团队再次回到山中,沿着山脊线进行勘探。他们再次发现泥岩,让队员们有些沮丧。然而,当他们继续向上探索时,琉璃惊喜地发现了被岩浆烧灼过的泥岩——角岩。凪解释说,角岩的出现意味着附近存在岩浆活动,而高品质蓝宝石的形成需要地下深处岩浆的缓慢冷却、适量杂质和广阔的结晶空间。虽然角岩本身并不直接产出高品质蓝宝石,但它的存在强烈指示蓝宝石产地就在附近,因为它是接触岩浆形成的变质岩。

尽管最初判断有误,但通过寻找滚落的角岩,他们最终在一个被倒塌树木掩盖的地点,找到了含有蓝宝石的岩石。凪解释说,这里的蓝宝石并非在原地形成,而是被上升的岩浆裹挟,从地下深处带到接近地表的位置,之后地表侵蚀才使其显露。这个独特的形成过程解释了为什么这些岩石在快速冷却的浅层岩浆中,却能包含巨大的蓝宝石结晶。琉璃在清理发掘地时,意外发现了一块刻有“青龙儿神社”字样的石碑,这与他们在山脚下停车时参拜的神社同名。伊万里通过查阅旧地图得知,这座神社以前就建在这座山里。这引发了一个大胆的猜测:难道传说中的“青龙”指的就是这些蓝宝石?而神社供奉的“青龙骨”可能就是当时人们在此地发现的蓝宝石,为了不再“激怒龙”,才将神社迁至山外。凪对此表示,古人面对宏大的自然现象,缺乏科学解释,只能将其归结为超自然力量。她感慨道,古人通过这些蓝宝石看到了“龙”,而她好奇琉璃通过石头看到了什么。

随着勘探工作接近尾声,琉璃成功采集了第三颗蓝宝石。她看着手中的宝石,心中充满了对地质世界的敬畏与探索的渴望。伊万里评价说,琉璃的论文内容过于丰富,加入了许多与主题无关的萤石发现,但她也理解,许多地质发现的细节往往在后期调查中才显现出来,这让每一次的探索都充满了未知的魅力和可能。

琉璃在仔细核对先前的记录时,意外发现一个采集点少了一袋沙土,这表明她之前可能有所疏忽。她回过头重新检查被遗漏的F地点的沙土,令人惊喜的是,竟然在那里找到了一颗蓝宝石,而这个地点原本根据他们的判断是没有蓝宝石的。这一关键发现彻底颠覆了他们之前的假设,证明两条河流中都存在蓝宝石。

凪利用蓝宝石随山体滚落的自然规律,推断出其产地不应位于单一河道两侧,而是应该存在于蓝宝石在G分叉口之前消失的那段山脊线上。这个推理将搜索范围从广阔的区域精确地缩小到了一条具体的山脊线,包括了他们最初排除的河流右侧区域。尽管琉璃为自己的初期疏漏感到自责,但凪肯定了她通过细致检查笔记发现并纠正错误的行为,强调了这正是可靠记录的真正价值所在,并鼓励她继续保持这份严谨。

怀揣着新的线索,团队再次深入山区。当他们找到被岩浆烧灼过的泥岩——角岩时,凪解释说虽然角岩本身不产高品质蓝宝石,但它的存在意味着真正的蓝宝石产地就在附近,因为高品质蓝宝石通常在地下深处岩浆缓慢冷却形成,而角岩是接触岩浆的变质产物。他们很快发现了一块含有高密度蓝宝石的巨大岩石,证实了产地规模惊人。

在继续寻找的过程中,琉璃偶然发现了一块刻有“青龙儿神社”字样的石碑,与他们之前参拜的神社同名。伊万里查阅旧地图后发现,这座神社以前就建在这座山上。他们由此推测,“青龙”可能象征着这些蓝宝石,而神社供奉的“青龙骨”也许就是从这里带走的蓝宝石。他们认为,古人面对突如其来的蓝宝石矿脉——可能是暴风雨后山体滑坡暴露的——将其视为超越人类的“龙”的显现,并将神社迁至山下,以避免再次“激怒”神灵。最终,他们成功采集了数颗美丽的蓝宝石,完成了这次探索,琉璃也在整理报告时思考着自己从这些石头中看到的更深层次的世界。

在一次寻找蓝宝石产地的勘探中,琉璃通过详细地排查河沙,成功地将蓝宝石的来源范围缩小到河流上游G分叉点之前的一个区域,这使得团队能够进行实地勘探。在出发前,队员们参观了龙穴町的青龙儿神社,了解了当地关于“青龙”的古老传说,为接下来的发现埋下了伏笔。

在山区进行实地考察时,他们最初沿着一条路径寻找,但发现的都是泥岩,凪解释说蓝宝石是在地下岩浆冷却凝固时形成的,与泥岩这种沉积岩的形成环境截然不同,因此这里不可能有蓝宝石。他们随后转向了另一侧的区域。在探索过程中,琉璃意外地在一处山脊附近发现了角岩——一种被岩浆烧过的泥岩。凪指出,角岩是接触变质岩,它的存在强烈预示着蓝宝石产地就在附近,但高品质的蓝宝石并非在角岩中形成,而是需要更深处、更特殊的岩浆条件,例如漫长的冷却时间、适量的杂质以及充足的生长空间。

然而,他们很快意识到这些角岩可能是从更高处滚落下来的。就在此时,琉璃在一次差点摔倒的意外中,发现了一个被落叶掩盖的隐蔽坑洞。这个坑洞里不仅有大量的角岩,还有一块醒目的滚石,上面清晰地嵌着蓝宝石。这一发现犹如神来之笔,明确指出了蓝宝石真正的源头就在上方。

在确认了蓝宝石产地后,团队欣喜若狂地开始挖掘,发现了更多美丽的蓝宝石。凪解释说,这种蓝宝石并非在浅层岩浆中形成,而是深埋于地下,通过上升的岩浆裹挟着通道中的蓝宝石,将其运送到接近地表的位置,随后地表侵蚀才使其结晶显露出来。这一奇特的地质现象也让他们联想到青龙儿神社的传说。伊万里猜测,神社中的“青龙”可能就是指蓝宝石,而作为御神体的“青龙骨”或许是古人从这座山中带回的蓝宝石。凪补充道,在缺乏科学认知的时代,面对宏大的自然现象,如因暴风雨引发的山体滑坡突然显露出的蓝宝石,古人很可能将其视为某种超自然的存在——例如“龙”的遗骸,并因此修建了神社,甚至为了不再“激怒龙”而将神社迁址。最终,团队成功找到了蓝宝石产地,这次发现不仅带来了物质上的收获,也让她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与传说的交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行人深入探究蓝宝石的奥秘,凪解释说,这些珍贵的宝石并非在此地诞生,而是在地下深处经过漫长岁月形成。随后,它们被向上涌动的岩浆裹挟,运送到接近地表的位置,最终因地表侵蚀作用而显露出来。周围岩石中缺乏其他矿物结晶,进一步佐证了蓝宝石是从他处被带到此地的推断。在探索过程中,他们偶然发现了一块刻有“青龙儿神社”字样的石碑,意识到这座神社的原始位置其实就在这座山里。大家由此推测,“青龙”可能正是指代这些蓝宝石,而神社供奉的“御神体”(即“青龙骨”)或许就是从这片山林中带回的蓝宝石。为了避免再次“侵扰”山林、激怒“龙”,神社才被迁至现在的位置。大家在反思中领悟到,古代先民面对诸如暴风雨后山体滑坡揭示出蓝宝石这类宏大而无法用科学解释的自然现象时,只能将其归结为某种超自然的存在——“龙”,并将蓝宝石视为龙的形象化身。凪肯定了琉璃在这次发现中的努力与贡献,并询问琉璃通过石头看到了什么,这促使琉璃对地质学乃至整个世界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团队在初步探查蓝宝石产地时,根据河上游的流向和已发现的蓝宝石分布,琉璃详细记录了从下游到F分叉口左侧的发现,并确认在G分叉口及以上均未发现蓝宝石,从而将蓝宝石的来源范围锁定在F与G之间,为实地勘探提供了重要线索。

在正式行动前,三人先来到以龙传说闻名的龙穴町的青龙儿神社祈福。琉璃对神社的传说产生了兴趣,了解到当地人曾因过度求雨侵扰山林,激怒龙族引发灾害,后有一条幼龙显现,要求人们世代供奉其灵魂以平息怒火,暴风雨随之停止。入山者后来发现了幼龙的遗骸,据说是神社供奉的“御神体”。凪姐对此持科学态度,认为遗骸可能是熊骨,让琉璃感到有些扫兴。

进入山中后,团队面临方向选择。通过识别泥岩(沉积岩,与蓝宝石的火成岩形成环境不同),他们排除了泥岩区域,将搜索重点放在了地图的左侧。在行进中,他们遭遇了一处地图上未标记的小悬崖,这让伊万里强调了地形图与实际情况的差异,并坚持即使是小悬崖也必须仔细调查,避免“自以为调查过”的盲区。她以自己调查萤石时因疏忽而吃亏的经历为例,告诫大家要谨慎。由于枯叶覆盖使得在山上寻找滚落的石头效率低下,琉璃提议转而调查河沙,以期能更精准地锁定产地。

在对河沙进行进一步排查时,琉璃发现自己的记录中,有一个采集点的沙袋标记少了,这意味着她在之前的排查中可能有所遗漏。重新检查后,她果然在F地点——一个原本被判断没有蓝宝石的区域——发现了一颗。这一发现推翻了之前的判断,引发了关于河水逆流的疑问。凪姐则根据石头向下滚动的规律,结合新的发现,推断蓝宝石产地应位于山脊线上,即F与G分叉口之间,且是之前被排除的右侧区域。这一关键修正将搜索范围从一个面缩小到一条线,极大地提高了效率。

带着新的目标,团队再次深入山林,很快发现了被岩浆烧过的泥岩——角岩。凪姐解释,虽然角岩本身不会产出高品质蓝宝石,但它的存在意味着蓝宝石产地就在附近,因为它是由接触地下深处岩浆形成的变质岩。然而,他们发现的角岩是从上方滚落的,而非原位。很快,他们在一个滚落的巨石中发现了内嵌的蓝宝石,预示着上方存在一个规模可观的蓝宝石产地。

在一棵被滚石撞倒的树下方,琉璃不慎跌落,却意外地发现了一个露出角岩的地方,正是之前滚落的蓝宝石巨石的源头。团队兴奋地开始挖掘,终于找到了蕴藏大量蓝宝石的矿脉,其中包含着巨大的结晶。凪姐解释,这些蓝宝石并非在当地形成,而是由上升的岩浆从地下深处裹挟而来,并在接近地表处冷却,随后地表侵蚀才使其显露。

在采挖过程中,他们还发现了一块刻有“青龙儿神社”字样的石碑,原来最初的神社曾位于此山中。这让伊万里联想到“青龙”可能指的就是蓝宝石,而神社供奉的“青龙骨”或许就是从这里带回的蓝宝石。为了避免再次激怒“龙”,人们才将神社迁至他处。凪姐感慨,古人在面对宏伟的自然现象时,缺乏科学解释,只能将其归因于超自然的存在,将蓝宝石视为“青龙的骨头”是那个时代的认知。她问琉璃,通过这些石头,又看到了什么。

最终,团队成功完成了蓝宝石的采集工作。在后续的论文撰写与反思中,伊万里指出论文包含了太多与主题无关的细节,强调并非所有调查结果都应写入。凪也表示理解,分享了自己总是忍不住想将萤石研究内容加入论文的经历,并指出许多重要的细节往往是在采集完成后的深入调查中才会被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