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的宝石 04

在一个看似平淡的日子里,一块极其微小的蓝宝石样本被发掘出来,其尺寸之小令在场的人员无不感到失望。搜寻者们抱怨说,这种在河沙中筛选宝石的方式既费眼又耗费体力,效率低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却仅仅找到这唯一一个样本。琉璃对这种寻找蓝宝石的策略表达了强烈不满,认为这种只在小范围里搜索的行为,完全是“那些不愿深入山中探寻的人”才采取的无奈之举。

然而,这枚蓝宝石的发现地点却出乎意料,它竟然是在通往大学路上的大桥下方被找到的,距离他们日常活动的区域近得令人惊讶。尽管对目前的搜寻方式颇有微词,琉璃对蓝宝石本身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决定亲自尝试,并计划在下周展开自己的寻找之旅。

回到大学后,琉璃带着她亲手采集的大量河沙归来,她自信满满地认为,只要有足够多的样本,就能迅速找到蓝宝石并结束这项“无聊”的工作。她的行动力让周围的人感到惊讶,但也得知要彻底检查完这些沙子可能需要一年多的时间。凪姐见状,开始指导琉璃如何更有效地采集河沙。她解释说,蓝宝石的比重与之前寻找过的石榴石相近,因此可以通过相同的重力筛选原理,在岩石背面或水流减缓处等特定区域进行采集,从而大大减少样本量,提升效率。琉璃欣然接受了这种“轻松”的方法。

在实验室里,琉璃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着沙子,最初觉得这是一个狭小的世界。凪姐教她如何轻柔地晃动培养皿,让沙粒均匀铺开,并从一端开始有规律地移动视野。琉璃最初误将水晶碎片认作蓝宝石,但凪姐耐心纠正,并指出沙子中还有其他有趣的矿物,例如呈黑色八面体结晶的磁铁矿。凪姐强调,沙子绝非简单的混合物,而是一个包含丰富矿物信息的世界。

长时间的显微镜工作很快让琉璃感到疲惫和厌倦,她抱怨蓝宝石数量稀少,这种搜寻方式既辛苦又无聊,再次表达了想在更广阔的山林中寻找的愿望。凪姐趁此机会引导琉璃思考这些沙子的来源。她解释说,河流中的沙粒都是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从上游山脉被风化侵蚀、搬运下来的。因此,理论上河沙中包含了山上所有类型的石头碎片。与直接在广阔山脉中漫无目的地寻找相比,在培养皿中细致分析河沙,反而能更全面地了解一个区域的矿物组成。每一粒沙子都是其产地存在的可靠证据,只要找到一粒蓝宝石,就能成为追溯真正产地的重要线索,将实地考察的范围大大缩小。这种“逆流而上”的科学方法,能让人不断锁定目标,最终抵达真正的矿藏地。琉璃听后恍然大悟,认识到沙子中蕴含着超越现实的广阔世界,同意继续进行河沙调查。

然而,即便接受了这种科学方法,实际操作的枯燥和困难依然存在。当他们在河流分叉处,需要确认两边沙子样本时,即使明确知道其中一边含有蓝宝石,琉璃仍需检查另一边,这种“明知没有却还要确认”的工作让她感到异常煎熬,甚至想偷懒。但凪姐坚持必须严格按照计划完成所有样本的检查,强调了科学探究的严谨性。

琉璃独自前往河边,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寻找突破。她在一条细小的河流中采集到含有磁铁矿的沙子,随后又在更宽阔的河道中发现了一颗迄今为止最大的六角形蓝宝石。这让她兴奋不已,以为终于找到了产地,幻想可以就此摆脱繁琐的沙子筛选工作。她急忙带着这块“发现”回到实验室,却被凪姐告知,她找到的蓝色粉末状石头并非蓝宝石,而是一种铜矿物。蓝宝石的成分与铜并无关联,她的这次尝试仅仅是徒劳,也让她认识到在寻找大块蓝宝石的道路上不能过于急躁。

在与伊万里姐的交谈中,琉璃抱怨凪姐口口声声说要“轻松”,却在她想轻松的时候不予配合,觉得凪姐是故意刁难。伊万里姐耐心解释了凪姐的“效率化”与琉璃的“偷懒”之间的区别,并鼓励琉璃尝试“理解沙子”,而非一味地减少工作量。这番话让琉璃开始思考沙子的组成。她意识到,除了蓝宝石、水晶、黄铁矿和磁铁矿,她对其他沙粒一无所知。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琉璃发现磁铁矿可以被磁铁吸附。这让她灵光一闪,意识到如果能将沙子中的磁铁矿分离出来,就能大大减少需要用显微镜观察的沙子总量,从而实现她想要的“轻松”和“效率化”。她立即尝试了这个方法,并成功地分离出了大量的磁铁矿,这让她兴奋不已,感叹这才是真正的“效率化”。凪姐也对琉璃的创意赞不绝口,认可了这个显著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并决定今后都将采用。

与此同时,伊万里姐的研究也取得了进展。她发现了一个奇特的萤石样本,其中一颗萤石表面有被地下水溶解的痕迹,而旁边另一颗看似萤石的却完好无损。她推测这颗未溶解的其实是白钨矿,一种比萤石更难溶解、极具战略意义的稀有金属矿物。她反思道,过去她看到这些矿物时只能表示不解,但通过自己的调查,现在她开始“读懂”石头,理解其中蕴含的自然和历史。她认为,这正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的真谛,也是理解科学和自然的关键。

在凪姐准备送琉璃回家时,琉璃却突然表示还想继续工作。尽管过程艰辛,但她已经完全投入到这场对蓝宝石产地的探索之中,展现出对科学探究的执着与热情。琉璃后来甚至能够独自前往河边采样,并被凪姐称赞其对搜寻工作已完全熟练。

琉璃对持续使用显微镜观察细沙感到厌烦,觉得在狭小的培养皿中寻找缺乏刺激,远不如过去在广阔山间探索来得激动人心。虽然她通过努力在显微镜下找到了一颗微小的蓝宝石样本,但她感到这份工作的辛苦与收获不成比例,抱怨这种细致的寻找方式是那些无法前往山区的人的无奈之举。当她得知这颗蓝宝石是在大学附近的大桥下找到的,并且凪姐鼓励她尝试寻找时,琉璃尽管嘴上抱怨显微镜下的世界“又小又无聊”,但为了得到属于自己的蓝宝石,她还是决定继续。

为了加快进度,琉璃充满干劲地带回了多瓶河沙,期望能迅速从中筛选出蓝宝石,却被告知以现有方法检查完这些沙子可能需要一年多的时间。见此情景,凪姐向琉璃传授了更高效的沙子采集策略,指出蓝宝石的比重与石榴石相近,大约为4,因此建议她在水流减缓的区域或大型岩石的背风面采集,这些地方更容易富集较重的矿物颗粒,从而在源头上减少无效沙子的总量,大幅提升寻找效率。琉璃对这种“轻松”的方法感到满意。

回到实验室,琉璃继续在显微镜下工作,起初仍觉得沙子的世界狭小乏味,甚至将水晶碎片误认为蓝宝石。在凪姐的指导下,她辨认出沙子中的磁铁矿等其他矿物,意识到沙子远非单一物质。尽管有了新发现,重复且低成功率的工作很快让她感到挫败,再次抱怨显微镜下的探索缺乏广阔感。凪姐趁机引导她思考这些沙子来自何处,解释说每一粒沙子都是从上游山脉经数十年乃至数百年风化、搬运而来的,它们浓缩了山中所有岩石的信息。因此,在小小的培养皿中,她们实际上能够“看到一个超越现实的广阔世界”,每一粒沙子都是通往遥远矿源的关键线索。

琉璃幡然醒悟,认识到这些微小沙粒蕴含的巨大价值,能够帮助她同时“看见”来自不同上游山脉的矿物。然而,她随即提出直接前往山区寻找大块蓝宝石的建议。凪姐解释说,漫无目的地在山区寻找会非常辛苦且效率低下,而沿着河流逆流而上,通过不断采集、观察和验证河沙中蓝宝石的存在,能够科学地缩小目标区域,最终精准定位矿源。这种“看似绕远却是最短路线”的方法,虽然仍需面对显微镜,但能大大节省体力并提高成功率。琉璃最终接受了这一科学探寻方式,坚定了找到真正蓝宝石产地的决心。

即便选择了科学方法,琉璃在实际操作中仍遇到了困难,尤其是在河流分岔处,即使确定了一条支流含有蓝宝石,她依然需要费力地确认另一条支流是否不含,这种“确认没有”的工作让她觉得异常辛苦和多余。她向伊万里抱怨凪姐过于严格,觉得自己像是在被故意刁难。伊万里耐心解释了凪姐的“轻松”是效率化,而琉璃的“轻松”则是偷懒,并建议琉璃尝试“理解沙子”本身。受此启发,琉璃回忆起沙子中磁铁矿的特性,灵光一闪,她巧妙地利用一块磁铁吸走了沙子中的磁性颗粒,大大减少了待筛选的沙子总量。凪姐和伊万里对琉璃的创造性“效率化”感到惊喜和赞赏,并决定将此方法推广应用。

在一次夜间工作中,凪姐向琉璃分享了她自己的研究心得,她发现理解石头就像阅读书籍,只有理解了构成石头的“文字”,才能读懂它们背后蕴含的自然与历史,这便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的真正含义。深受感动的琉璃,决定继续留在实验室进行更多的沙子研究,她对这条探索之路充满了新的热情和期待。她开始独立前往河边采集沙子,并利用放大镜成功找到了目前最大的六角形蓝宝石晶体,这让她猜测可能已经非常接近产地。虽然她尝试追踪一种蓝绿色矿物,希望那就是蓝宝石的线索,结果却发现那是与蓝宝石无关的铜矿物,让她有些失落,被提醒不要过于急切。然而,通过这些经历,琉璃逐渐掌握了沙子研究的技巧,并对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她的技术也变得越来越娴熟。

琉璃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河沙,起初她只为了寻找微小的蓝宝石,但很快发现沙粒中不仅仅有蓝宝石,还有晶莹的水晶碎片和呈黑色八面体形态的磁铁矿等多种矿物,这让她不禁感叹“沙子并非单纯的沙子”。然而,长时间沉浸在枯燥的显微镜工作和重复的沙粒筛选中,琉璃逐渐感到疲惫和厌倦,她再次表达了对这种“狭小”世界的抵触,渴望去“真正广阔的地方”探寻宝藏。

面对琉璃的抱怨,凪姐耐心解释了河沙的真正含义。她指出,河沙是上游山体中的岩石,经过漫长岁月风化剥蚀,再被河流搬运而来,因此理论上,一条河流的沙子几乎包含了上游山中所有的岩石种类。这意味着,在培养皿中观察这些细小的沙粒,实际上是在窥探一个超越眼前现实的广阔世界。每一粒沙子都承载着其真正产地的丰富信息,是通往源头的宝贵线索,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

在凪姐的引导下,琉璃开始以一种更系统、更科学的方式进行沙子分析。她学会了根据蓝宝石的密度选择合适的采集地点,并通过观察其他矿物来推断可能的地理来源。当她在显微镜下辨认出水晶和黄铁矿等曾在其他地方采集过的矿物时,她开始意识到这小小的培养皿中可能同时包含了来自不同山脉的石头,这让她对“沙子中蕴含的广阔世界”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这种发现让她对继续研究河沙产生了新的兴趣,即使这仍然意味着长时间的显微镜工作。

凪姐进一步阐明了通过河沙寻找蓝宝石产地的“科学方法”:沿着河流逆流而上,在每个采集点检查沙子中是否存在蓝宝石。特别是在河流分岔处,需要同时检查两边的沙子。如果在一个分支点以上发现蓝宝石消失了,那么就可以精确地推断出产地位于这两个点之间,从而极大地缩小实地考察的范围。这种方法虽然看似绕远,但实际上是最有效、最省力且出错率最低的途径。

尽管琉璃认同了这种策略,但重复性的工作仍让她倍感煎熬,尤其是在明知一个分支有蓝宝石却还要去确认另一个可能没有的支流时。在一次独自去河边采集样本并发现一颗较大蓝宝石后,她过于心急,误将一种蓝色铜矿物当作了蓝宝石的产地证据。凪姐及时纠正了她的错误,提醒她寻找大颗蓝宝石不能急于求成,并暗示琉璃在追求轻松的同时,有时会省略必要的步骤。

在伊万里姐的启发下,琉璃开始尝试“理解沙子”以提高效率。她通过思考沙子的构成,巧妙地利用磁铁吸附出沙子中的磁铁矿,从而显著减少了需要用显微镜观察的沙粒总量,成功实现了工作“效率化”。伊万里姐也分享了她的研究进展,通过分析同一块岩石上萤石和白钨矿的不同溶解程度,揭示了地下水对矿物形成的影响,并强调了“理解石头本身”是解读自然与历史的关键,正如理解文字是阅读书籍的前提一样。

最终,琉璃彻底转变了观念,她不再将显微镜下的沙子视为“狭小”或“无聊”,而是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价值和指向真实产地的线索。她坚定地选择继续深入研究河沙,决心通过这种科学的方法,最终找到真正大颗蓝宝石的产地。她变得更加熟练和投入,即便仍需要辛勤付出,也乐在其中。

在发现了一颗虽然小巧却品质上乘的蓝宝石后,琉璃起初感到有些失望,抱怨寻找过程的艰辛和产量的稀少,认为这种细致的沙土筛选不如直接上山寻找来得痛快。然而,凪姐向她解释了沙子中所蕴含的广阔信息,指出河沙实际上是上游山脉所有岩石风化后沉积的产物,一个小小的培养皿中便浓缩了整个山区的地质信息,使其成为寻找宝石产地的宝贵线索。

琉璃采来了大量的沙子,最初信心满满,但很快就对长时间面对显微镜的枯燥工作感到厌倦。凪姐耐心引导她认识沙子中的各种矿物,如水晶、磁铁矿和黄铁矿,并解释了河沙是地质历史的记录,每一粒沙都可能是通往真正产地的关键证据。通过观察沙子中的水晶和黄铁矿,琉璃联想到自己曾去过的两个矿点,意识到这些沙粒可能来自不同的上游区域,这让她开始理解沙子背后所承载的“广阔世界”。

为了找到大块蓝宝石的真正产地,琉璃急切地提出直接进山。但凪姐提出了更为科学且高效的“溯源法”:沿着河流逆流而上,在每个河段采集样本进行观察验证,一旦在某个河段以上不再发现蓝宝石,便能精确锁定其源头就在该区域。这种方法虽然看似耗时,实则能大幅缩小实际勘探范围,提供可靠的证据指导下一步行动。琉璃最终接受了这种“看似绕远路却是最短路线”的科学方法,并坚定地表示为了找到真正的蓝宝石产地,她愿意长时间面对显微镜进行细致的观察。

在实践这种方法时,琉璃再次面临挑战。在河流分岔口,即使她已经在一侧找到了蓝宝石,仍需严格按照科学流程检查另一侧,这种“明知没有却还要确认”的工作让她感到非常不耐烦和疲惫,甚至试图寻求偷懒,但凪姐坚持要她完成既定的所有样本分析。之后,琉璃尝试独自行动,匆忙地在河边采集了一个看起来有蓝色石头的样本,希望能快速找到产地,从而摆脱显微镜。然而,她带回的蓝色石头被凪姐鉴定为铜矿物,并非蓝宝石,这让她深刻体会到急功近利是不可取的,科研需要严谨和耐心。

在与伊万里姐的交谈中,琉璃抱怨凪姐不近人情,在自己想“轻松”的时候不给变通。伊万里姐点出两人的区别:凪姐是“效率化”,而琉璃则是“偷懒”。伊万里姐建议琉璃尝试“理解沙子”来提高效率。受到启发,琉璃思考沙子的组成,利用磁铁将沙子中的磁铁矿分离出来,大大减少了需要用显微镜观察的沙量,从而实现了“效率化”。凪姐对此表示赞赏,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方法。

与此同时,伊万里姐也分享了她的研究进展,她通过观察同一矿物样本中萤石和白钨矿溶解程度的差异,推断出地下水对不同矿物的影响,并由此发现了具有重要工业价值的白钨矿。她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强调只有真正理解石头本身,才能“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并解读其中蕴含的自然和历史。在听到这些后,琉璃深刻体会到“理解石头”的重要性,并主动提出要继续她的沙子研究,即便需要长时间面对显微镜。她对寻找蓝宝石产地的决心更加坚定,并展现出对科学方法更深的理解和投入。

琉璃在河沙中发现了一颗微小的蓝宝石,尽管它晶莹剔透、品质上乘,但其尺寸和寻找过程的繁琐让她感到疲惫和失望,抱怨这种工作劳神费力。凪姐解释说,在看似狭小的沙粒世界里,蕴藏着从上游山脉冲刷而来的丰富地质信息,这些沙粒是历经数百年风化形成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整个山体的缩影,因此通过分析河沙可以高效地锁定蓝宝石的真正产地,这是一种科学且省力的探索方式。受此启发,琉璃决定继续这项研究,立志找出蓝宝石的源头。

然而,随着工作的深入,琉璃很快感受到了枯燥的折磨,尤其是在河流分岔处需要确认没有蓝宝石的河段。她觉得既然已知另一边有蓝宝石,就没有必要再花精力去确认没有的河段,这种重复性的“排除法”让她感到难以忍受,但凪姐坚持必须彻底完成既定的检测量。

在一次心灰意冷后,琉璃突然表示要为第二天去河边做准备,匆匆离开,决定独自前往河边采集沙子,并用自己购买的放大镜寻找,希望能更快地找到突破。她在河边发现了一块她认为是目前为止最大颗的蓝宝石的蓝色石头,兴奋地带回去给凪姐看,希望这意味着可以结束沙子观察工作。然而,凪姐鉴定后指出这是一种铜矿物,并非蓝宝石,并提醒琉璃不要过于心急。

琉璃向伊万里姐抱怨凪姐总是提倡“轻松”,但在她想偷懒时却又严格要求。伊万里姐解释说,凪姐追求的是“效率化”,即减少不必要的工作,而琉璃则想减少必要的工作。伊万里姐建议琉璃尝试去“理解沙子”,从而让观察过程变得更有效率。

琉璃开始思考如何减少需要观察的沙子量。在整理沙子时,她偶然发现沙子中的磁铁矿可以被磁铁吸走,从而大幅减少了需要显微镜观察的沙子总量。这一发现让琉璃和伊万里姐都感到惊喜,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效率化”。凪姐得知琉璃利用磁铁分离磁铁矿的方法后,对她的创意表示赞赏,并肯定了这种方法对提升效率的巨大帮助,决定今后都采用这个新方法。琉璃也因此获得了成就感,并在之后的工作中变得更加熟练和投入。

琉璃在河边辛苦搜寻,终于找到了一颗微小的蓝宝石,但她对这种耗费精力却收获甚微的寻找方式感到不满,认为既无聊又“小气”,更向往能在广阔的山间发现大块宝石。尽管如此,在得知这颗珍贵样本发现于大学附近的大桥下后,她还是决定下周继续尝试。

在实验室里,琉璃抱怨又要长时间对着显微镜观察沙子,她觉得这远不如在山间寻找来得激动人心。凪姐则向她解释,沙子里蕴含的世界其实非常广阔。为了尽快找到蓝宝石,琉璃一次性带回了大量的河沙,却被凪姐告知这样观察可能需要一年多的时间。凪姐随后传授了高效采集沙子的方法,指出根据蓝宝石与石榴石相似的比重,在水流缓慢或岩石背面等特定地点采集能有效减少沙子总量,提高效率。琉璃对此“轻松”的建议欣然接受。

在显微镜下,琉璃学会了辨认出沙子中的水晶碎片和黑色八面体磁铁矿等多种矿物,意识到沙子并非单一构成。然而,枯燥的重复劳动很快让她再次感到厌倦,再次抱怨显微镜下的世界“狭小”。凪姐于是耐心开导,阐明河沙中每一粒微小的石头都承载着上游山脉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的风化历史,通过观察这些沙粒,实际上是在“阅读”整个山脉的地理信息,这是一个超越现实的宏大视角。每一颗沙粒都是其产地存在的可靠证据,能为追溯真正的矿源提供关键线索。琉璃渐渐领悟,当她在沙中认出曾去过的矿点特有的水晶和黄铁矿时,她开始理解自己正通过这培养皿中的微观世界,同时“遥望”着两座不同的山脉。

尽管琉璃一度渴望直接深入山中寻找大颗蓝宝石,但凪姐指出,沿着河流逆流而上,通过系统地采集、观察和验证河沙,在河流分岔处同时确认两侧是否有目标矿物,直至上游某处不再发现,便能精准锁定产地的范围。这种科学且基于证据的方法虽然看似耗时,实则是通往蓝宝石产地最有效率的“最短路径”,也能减少徒劳无功的探索。琉璃最终被说服,并下定决心继续显微镜下的沙子研究,坚信自己一定能找到真正的蓝宝石产地。

在后续的研究中,琉璃却再次陷入了困境。即便已经在一侧的河流发现了蓝宝石,她仍需按照凪姐的要求,不厌其烦地确认另一侧没有蓝宝石的支流,这种“确认没有”的工作让她觉得异常辛苦和挫败,并向凪姐抱怨其不近人情。凪姐则强调,即便结果已知,但“是否真正确认过”对于科学研究而言意义重大,并提醒琉璃是她自己选择了这条寻找之路。

一次,琉璃急切地带回一块蓝色石头,以为找到了新的蓝宝石产地,却被凪姐鉴定为某种铜矿,与蓝宝石无关。凪姐认为琉璃有些过于心急,不应期望探寻之路过于轻松。伊万里姐安慰失落的琉璃,并指出凪姐的“轻松”在于“效率化”,即减少不必要的工作,而琉璃则是有时想“偷懒”,直接减少必要的工作。伊万里姐鼓励琉璃尝试“理解沙子”,认为这与智力无关,关键在于理解。受到启发,琉璃思考沙子的组成,巧妙地利用磁铁吸走了沙中大量的磁铁矿,从而大大减少了需要人工观察的沙子量。她为此感到无比兴奋,称之为“效率化”。凪姐对琉璃的创新赞不绝口,肯定了这种方法对重复性工作的重要性,并决定将其推广。

之后,凪姐向伊万里姐展示了她新发现的萤石和白钨矿标本,解释了在地下水作用下,萤石表面有明显溶解痕迹,而另一颗更难溶解的白钨矿却完好无损,这种差异性有助于她加深对矿山地质结构的理解。她享受着通过自己的研究,逐渐洞悉以前无法理解的矿物现象。凪姐反思自己之前对琉璃的“高高在上”姿态,她意识到“理解石头”就像“理解文字才能读懂书”一样,是洞悉石头中蕴含的自然与历史的关键,她将这称为“用自己的眼睛去看”。

在凪姐准备结束工作时,琉璃出乎意料地表示要继续留在实验室研究,并再次前往河边。凪姐看着琉璃的身影,欣慰地发现她如今已完全熟练地投入到沙子世界的研究之中。